吕梁分校

您当前位置:公务员考试网 > 吕梁人事人才网 > 国家公务员 > 备考资料 > 2022国考行测题库:言语理解练习题(三)

2022国考行测题库:言语理解练习题(三)

2021-09-27 10:48:48 公务员考试网 //lvliang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网络


  【导读】华图太原人事考试网同步网络发布:2022国考行测题库:言语理解练习题(三)更多资讯请关注山西华图微信公众号(shanxiht),太原培训咨询电话:0351-2712669 2712679

  【行测练习题】

  根据以下材料,回答1~3题。

  每提起屈原的《涉江》,人们总喜欢把它与《离骚》作比较,有人说它是“一部小型的《离骚》”,有人认为,“《涉江》同《离骚》一样,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。”有些学者把《离骚》和《涉江》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,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,陶今雁在《漫谈屈原的〈涉江〉》中说:“《涉江》与《离骚》一样,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,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”。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:“《涉江》之作殆与《离骚》相去不远。屈原在长期窜逐中,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,余昔以《涉江》作于《哀郢》之后,今知其非是。”(《屈原赋今译》)固然《涉江》与《离骚》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,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,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,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。但《涉江》与《离骚》是有明显的不同的,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,差别也是巨大的。对于《涉江》的写作时间与地点,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,但《离骚》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,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(公元前299年)之前不久,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。

  这个问题,还可以从《离骚》本身的内容来看。细析《离骚》诗意,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、朝废昔替,是有埋怨和责难的,但也有希冀和期待,希望他能改其度,继前王之踵武;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,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,并没有自弃和绝望。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,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,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。在《离骚》中,我们看不到《涉江》中“世溷浊而莫余知兮,余将高驰而不顾”,“哀南夷之莫吾知兮,旦余济乎江湘”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;我们也听不到像《悲回风》中“吾怨往昔之所冀兮,悼来者之逖逖”,“骤谏君而不听兮,任重石之何益”(“任重石”即抱石投河之意)那种对君王、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。相反地,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。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、有企求之时,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、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。不然,也就如老子所云“无可无不可”了。所以,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,如同白居易所云,“三十气太壮,胸中多是非”。另外,《离骚》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,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。

  1、第1段意在说明:

  A.《涉江》与《离骚》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

  B.《涉江》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

  C.学者们对《涉江》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

  D.《离骚》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

  2、第2段引用白居易诗句“三十气太壮,胸中多是非”,意在说明:

  A.《离骚》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

  B.写作《离骚》时,屈原年轻气盛,常为是非而不平

  C.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

  D.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于《离骚》中

  3、第2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《离骚》:

  A.充满希冀与不平,是充满生机的作品

  B.不同于《涉江》和《悲回风》的格调

  C.充满牢骚与希冀,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

  D.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,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

  【参考答案与解析】

  1、【答案】D。解析:第一段中,作者先列举了人们包括一些学者的看法,即喜欢把《涉江》与《离骚》作比较,认为两者都作于屈原晚年,都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不平。接着,以“固然……但”做转折,提出自己的观点,即《涉江》与《离骚》有明显的不同,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看,《涉江》作于屈原晚年没错,但《离骚》应是作于屈原四十四岁放逐汉北之时。比较四个选项,答案应选D。

  2、【答案】A。解析:“所以,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,如同白居易所云,‘三十气太壮,胸中多是非’”,由此句可知,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是为了说明“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”。A项表述与此一致,当选。

  3、【答案】C。解析:第二段中,作者首先采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说明了《离骚》中不仅有牢骚和不平,也有希冀和期待。然后用“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,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”承上启下,点出本段的主旨。其中的“这”指的便是既充满牢骚又有希冀,故C为正确答案。另外,由第二段的首句可知,第二段是从内容的角度进一步论证第一段所得出的结论,结合第51题可快速得出正确答案为C。

(编辑:sx-gaohm)

上一篇:2022国家公务员面试模拟题:红色旅游

下一篇:没有了

有报考疑惑?在线客服随时解惑

公告啥时候出?

报考问题解惑?报考条件?

报考岗位解惑   怎么备考?

冲刺资料领取?

各地联系方式 华图就在你身边

山西华图11地市40余家学习中心
  • 山西华图
  • 太原华图
  • 大同华图
  • 临汾华图
  • 长治华图
  • 忻州华图
  • 吕梁华图
  • 阳泉华图
  • 运城华图
  • 晋城华图
  • 晋中华图
  • 朔州华图